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敬之,浙江绍兴人,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当时的道德楷模之一。他深受道德经的影响,将其思想融入自己的治学、教育和为官之道中。
道德经的无为而治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之宝”。其中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等思想,对于曾国藩的个人修养和治国理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领导者应当如水一般柔软,融入大众中,不强求、不自我炫耀,从而取得人们的支持和信任。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
曾国藩注重个人修身养性,他深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每日早起读《道德经》,懂得调理身心,维持内心的平静,从而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和世界。他常常将“道德经”中的经典之句,如“上善若水”、“反者道之动”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引导自己修身齐家。
曾国藩的人才选拔和教育理念
曾国藩在治理地方时,非常重视人才选拔和教育。他遵循道德经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思想,也即是不断努力学习,与时俱进。他提倡教育普及,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注重德才兼备。他相信通过教育的力量,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有责任心和担当精神的人才。
曾国藩的“治本治标”思想
曾国藩在任官时,提出了“治本治标”的治理思想。他认为,治理一个地方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更要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的问题。这与道德经中的“尽人事,听天命”相呼应,表达了他对于自身责任与天命之间关系的思考和理解。
曾国藩的治国之道与道德经的智慧
曾国藩的治国理政之道,与道德经的智慧相契合。他强调“上行下效”,推崇官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的“行胜于言”和追求公正、诚信的原则,与道德经的“为漏网之鱼”和“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等思想一脉相承。他将对道德的追求与实际政务相结合,使得治国有法有德。
曾国藩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曾国藩的思想与道德经的理念融合,不仅指导了他的个人修养和治国理政,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他将孔孟之道与道家的哲学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为后世政治家和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曾国藩以其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道德经的理解,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尊崇的伟人之一。他的思想和行为为我们提供了智慧和启迪,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道德和智慧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