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说到爱情,总有些话能戳中人心窝子。比如那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说白了就是“别整虚的,能天天陪你吃宵夜的人比送999朵玫瑰实在”。这话为啥火?因为它把甜腻腻的情话拽回地面,让人想起凌晨三点陪你嗦粉的那个谁,手机没电还陪你压马路的憨憨。
还有一句“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听着像文言文,翻译过来就是“一见钟情容易,能忍你十年不洗袜子才是真爱”。见过太多开始轰轰烈烈,后来因为挤牙膏从中间还是尾巴吵架分手的,反而那些天天互怼“你头发又堵下水道”的,倒把日子过成了连续剧。
“你是年少的欢喜”这话倒过来念更有意思,“喜欢的少年是你”,像不像学生时代传的小纸条?现在人总爱说“双向奔赴才有意义”,其实说白了就是“别当舔狗”。地铁坐过站他二话不说陪你下车,你发神经想半夜看海他骂骂咧咧去拿车钥匙,这种细节比一万句“多喝热水”带劲多了。
最绝的是那句“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放到现在简直是降维打击。当代人五分钟刷二十个短视频,还能十年如一日记住对方不吃香菜,这才是顶级浪漫。见过老夫妻逛菜市场还要牵着手,比偶像剧里壁咚强一百倍——爱情到最后,拼的不是心跳加速,而是习以为常却从不厌倦。
说到底,爱情语录能火,是因为我们总能在别人的话里,看见自己不敢说的真心。下次听到“我在”比“我爱你”更动人时,记得转头看看身边那个正给你递纸巾擦油嘴的人,可能他/她早把情话写进了一日三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