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网瘾家庭干预方法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4-27

针对网瘾的家庭干预方法需要以科学、温和且系统的方式进行,避免激化矛盾或引发逆反心理。以下是具体的建议和步骤,结合心理学和家庭教育实践经验:

一、明确问题:评估网瘾程度

区分正常使用与成瘾

无法控制上网时间,强行断网后情绪暴躁、焦虑。

因上网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或身体健康(如熬夜、视力下降)。

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用网络逃避现实压力。

观察是否出现以下典型症状(需持续6个月以上):

若符合多项,可能需专业心理评估(如《网络成瘾诊断量表》)。

分析成瘾根源

家庭因素:缺乏陪伴、父母关系紧张、过度控制或放任。

个人因素:社交困难、学业压力、低自尊、寻求虚拟成就感。

环境因素:同伴影响、游戏/短视频设计的成瘾机制。

二、家庭干预核心策略

1. 重建家庭关系与信任

非暴力沟通

用“我感到担心,因为…”代替指责(如“你整天就知道玩游戏”)。

倾听需求:例如孩子可能在游戏中获得社交认可,需引导现实中的替代满足。

增加共同活动

每周固定家庭时间:户外运动、烹饪、桌游等低竞争性活动。

避免说教,优先恢复情感联结。

2. 制定合理规则

协商而非强制

召开家庭会议,共同制定上网协议(如“工作日每天1小时,周末3小时”)。

明确奖惩:超时则次日减少时间,遵守则给予自主权奖励。

技术辅助

使用路由器定时断网或APP监控(需提前告知,避免隐私冲突)。

将电脑放在公共区域,减少封闭环境中的沉迷。

3. 替代行为与兴趣培养

渐进式替代

初期允许适当游戏时间,逐步引导至其他活动(如运动、编程、艺术)。

利用游戏化思维:例如用“现实任务积分”兑换游戏时间。

发掘现实成就感

鼓励参与线下社团、志愿服务或技能学习,重建自信心。

4. 改善家庭环境

父母以身作则

减少自身刷手机时间,尤其在孩子面前。

建立家庭“无屏幕时间”(如晚餐后1小时)。

调整教育方式

避免过度控制:给予孩子自主决策空间(如选择兴趣班)。

关注进步而非结果:表扬“今天比昨天少玩了20分钟”而非仅批评。

三、专业支持与危机处理

何时寻求帮助

出现自伤、暴力倾向、严重抑郁/焦虑时,需立即联系心理医生。

普通干预无效超过3个月,建议进行家庭治疗或认知行为疗法(CBT)。

资源推荐

书籍:《断瘾》(马克·格罗斯曼)、《家庭教育中的网络边界》。

专业机构:部分医院开设“网络成瘾门诊”,社区心理咨询中心。

四、案例参考

背景:14岁男生沉迷手游,成绩下降,拒绝与父母沟通。
干预步骤:

父母参加亲子沟通课程,学习共情倾听。

家庭会议协商:每天完成作业后游戏1小时,周末延长至2小时。

父亲每周带孩子打篮球,母亲协助组建线下学习小组。

3个月后,游戏时间减少30%,成绩回升,家庭冲突降低。

注意事项

避免极端手段:砸手机、断网等可能引发激烈对抗,甚至离家出走。

长期视角:成瘾行为可能反复,需保持耐心,关注微小进步。

自我关怀:家长避免过度焦虑,必要时寻求自身心理支持。

通过以上方法,家庭可以从环境、关系和个体三个层面系统干预,逐步帮助成瘾者恢复平衡。关键是以支持而非控制的态度,重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xljbzwzl/qingshaonianxinliwenti/197024.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