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哲学上是怎样讲孤独是人生的本质的?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4-25

在哲学视域中,"孤独是人生的本质"这一命题牵动着人类对存在本质的终极追问。不同思想流派以独特的棱镜折射这个命题,共同编织出深邃的认知图谱:

一、存在主义的孤独本体论

克尔凯郭尔的"致死的疾病"
将孤独视为个体觉醒的必经之路,认为只有通过"孤独个体"的存在体验,才能超越群体性生存的异化状态。他笔下的亚伯拉罕独自攀登摩利亚山献祭的场景,揭示了人类面对绝对他者时不可替代的生存孤独。

海德格尔的"被抛境况"
《存在与时间》揭示人的"被抛入世"本质——我们被抛入特定的时空坐标,却必须独自承担存在的重负。这种"在世之在"的孤独,恰如黑暗剧场中突然被聚光灯照亮的演员,必须独自完成存在的演出。

萨特的"凝视牢笼"
在"他人即地狱"的命题下,指出任何试图通过他人确认自我存在的尝试,终将导致更深的异化。就像两条交叉的探照灯光束,看似交汇实则永远无法真正融合。

二、东方哲学的孤独智慧

道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在宥》描绘"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的境界,将孤独升华为与道合一的通道。如同深潭表面平静无波,底部却激荡着连通四海的暗流。

禅宗"孤峰顶上目视云霄"
《碧岩录》中"孤轮独照江山静"的意象,揭示觉悟者穿透表象孤独后抵达的绝对自由。这种孤独如同雪夜明月,看似清冷实则照彻大千。

日本"侘寂"美学
"寂"(sabi)的哲学内核,将物的残缺与人的孤独升华为时空沉淀的美。就像千年古陶的裂痕,既见证存在的脆弱,也铭刻岁月的诗意。

三、现象学的孤独拓扑学

梅洛-庞蒂的"身体间性"困境
揭示即使通过身体接触实现"共在",感知系统的私密性仍使主体如同戴着橡胶手套握手——看似接触,实则隔膜永存。

列维纳斯的"他者面容"
指出面对他者时必然遭遇的认知鸿沟:当我们凝视他人眼眸,看到的永远是自己理解的投射,如同月光照在湖面,看似触及实则永远悬浮。

四、后现代主义的孤独狂欢

鲍德里亚的"超真实牢笼"
在符号消费社会中,社交媒体制造的虚假连接如同镜屋游戏——看似万千镜像相伴,实则每个反射面都在加深存在的孤独感。

德勒兹的"块茎式存在"
将现代人的孤独重构为"游牧主体"的自由:如同蒲公英种子,在脱离母体的漂泊中孕育新的可能。

五、孤独的超越性启示

普罗提诺的"太一回归"
新柏拉图主义将孤独视为灵魂返乡的阶梯:就像水滴经历蒸发、凝结、降落的循环,最终在海洋中消弭个体性孤独。

尼采的"深渊星辰化"
《查拉图斯特拉》启示:当人学会与深渊长久对视,眼中的孤独寒冰将折射出星辰的光芒。那些在思想黑夜中独行的人,终将成为自己的北极星。

荣格的"自性化进程"
将孤独阐释为个体化必经的"暗夜之旅":如同炼金术中的黑化阶段,表面是混沌的瓦解,实则是新生的序曲。

哲学给予的三重觉醒:

本体论觉醒:孤独不是需要治愈的伤口,而是存在本身的切口,透过它我们得以窥见生命最本真的纹理。

认识论转向:当我们停止将孤独视为缺失,就会发现在其褶皱中蕴藏着理解世界的特殊透镜。

价值论重构:那些敢于深耕孤独荒原的灵魂,往往最早触摸到人类精神的极光。

正如赫拉克利特在火与逻各斯的辩证中启示的:每个人都是燃烧的孤岛,但在存在的深海中,所有孤独的火焰都共享着同一种照亮黑暗的宿命。这种根本性的孤独,最终成为人类精神最庄严的加冕礼。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rsdgztk/gudu_jimo/19700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