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中国同性恋生存状况调查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4-26

中国的同性恋群体生存状况复杂且呈现多元化特征,受法律、文化、地域和社会变迁等因素交织影响。以下基于公开信息和研究资料,梳理当前的主要现状和挑战:

一、法律与政策环境

非罪化但不承认权益:

1997年刑法取消“流氓罪”后,同性性行为非罪化;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删除“同性恋”作为精神疾病的认定。

同性婚姻未合法化:民法典(2021年)未纳入同性婚姻条款,同性伴侣无法享受婚姻相关的财产、继承、医疗决策等法律权利。

家庭权益空白:部分地区尝试同性伴侣意定监护公证,但普及度低且效力有限。

舆论与表达的隐性限制:

网络平台对LGBTQ+内容的审查趋严(如影视剧删减同性情节、社交媒体屏蔽关键词),部分高校社团或NGO活动受限。

2021年部分城市“骄傲月”活动被叫停,社群公共可见度降低。

二、社会文化压力

家庭与宗族压力:

“结婚生子”的传统义务:多数同性恋者面临逼婚压力,催生“形式婚姻”(与异性合作假结婚)现象。

出柜困境:据《中国同性恋家庭压力报告》(2020),仅约20%同性恋者向父母出柜,其中近半数遭遇激烈反对。

职场与校园歧视:

缺乏全国性反歧视法律保护,职场性倾向歧视普遍存在但维权困难。

高校性少数学生面临宿舍霸凌、心理健康问题高发,但校内支持资源稀缺。

三、社群生存策略

线上社群的隐蔽活跃:

微信、QQ群组及Blued(同性社交软件)成为主要联结渠道,但内容常面临审查风险。

豆瓣小组、微博超话等平台提供有限的情感支持与信息共享。

线下活动的谨慎化:

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存在少量LGBT友好酒吧、咖啡馆,但活动规模小且低调。

公益组织转向“去标签化”策略,以健康、艺术等名义开展活动(如HIV防控宣传)。

四、心理健康与支持资源

心理健康危机高发:

北京大学《中国性少数群体心理健康报告》(2016)显示,近60% LGBTQ+个体曾因性取向感到抑郁,但仅有5%寻求专业帮助。

家庭排斥导致的青少年自杀风险需关注。

有限的支持网络:

官方渠道:部分医院开设“性少数友好门诊”,但普及度低且医生培训不足。

民间组织:如北京同志中心、广州同性恋亲友会提供心理咨询,但面临资金和监管压力。

五、地域差异与代际变迁

城市与农村分化:

大城市年轻一代对性少数群体接受度显著提高(尤其“95后”“00后”),但农村地区仍以保守态度为主。

经济独立者更可能选择“半出柜”(向朋友公开,对家人隐瞒)。

代际观念冲突:

部分“70后”“80后”同性恋者选择隐藏身份以维持社会关系,而年轻一代更倾向自我表达,但受限于现实环境。

六、国际比较与未来挑战

国际对比:相较于东亚其他地区(如台湾已通过同性婚姻),中国大陆法律进展缓慢,但社会观念变化速度超过政策调整。

核心矛盾:个体权利意识觉醒与传统家庭伦理、政策保守性之间的冲突加剧。

潜在风险:缺乏法律保障下,老年同性恋者的养老、医疗问题将逐渐凸显。

总结:谨慎的进步与隐形的抗争

中国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况呈现“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年轻一代在互联网影响下逐步打破沉默;另一方面,系统性支持的缺失迫使多数人继续在“柜中”寻找平衡。未来,社群韧性与社会观念的渐进开放可能成为突破的关键。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rsdgztk/txza/197006.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