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一个复杂的疾病谱系,不同亚型的症状特征、持续时间和诱因各有差异。以下是主要抑郁症类型的核心区分要点(基于DSM-5和ICD-11分类):
一、核心抑郁类型
1. 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特征:
持续≥2周的严重心境低落
伴随:兴趣丧失、体重/食欲剧变、失眠/嗜睡、精神运动迟滞或激越、疲劳、无价值感、注意力下降、自杀意念
关键点:
至少5项症状(含1项核心症状)
可能伴精神病性特征(如幻觉/妄想)或非典型特征(情绪反应性、肢体沉重感)
单次发作或复发性
2. 持续性抑郁障碍(恶劣心境,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
特征:
慢性抑郁情绪≥2年(儿童≥1年)
症状较轻但持续,可能叠加MDD发作(称为“双重抑郁”)
关键点:
症状包括:食欲改变、睡眠问题、低自尊、绝望感、决策困难
社会功能受损但尚能维持基本生活
二、特殊情境相关抑郁
3. 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
特征:
抑郁发作与季节规律相关(冬季高发,夏季缓解)
伴随:嗜睡、食欲亢进(尤其嗜糖)、体重增加
关键点:
需至少2年季节性发作史
光疗(光照疗法)为首选干预手段
4. 围产期抑郁症(Peripartum Depression)
特征:
孕期或产后4周内发作(严重时可发展为产后精神病)
症状包括:对婴儿冷漠、过度担忧婴儿健康、强烈自责
关键点:
需与产后情绪波动(“Baby Blues”)区分(后者≤2周且较轻)
三、与其他疾病的关联
5. 双相障碍抑郁相
特征:
抑郁症状与躁狂/轻躁狂发作交替出现
易被误诊为MDD(需追溯躁狂史)
关键点:
误用抗抑郁药可能诱发躁狂(需联用心境稳定剂)
6. 经前期烦躁障碍(PMDD)
特征:
月经周期黄体期出现严重情绪波动、易怒、绝望感
月经后缓解
关键点:
需与普通经前不适(PMS)区分(PMDD症状更严重且影响功能)
四、儿童青少年特殊类型
7. 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DMDD)
特征:
儿童持续易激惹 + 频繁爆发性愤怒(≥3次/周)
常被误诊为双相障碍
关键点:
年龄:6-18岁发病,成年后可能转化为抑郁或焦虑障碍
鉴别要点总结表
类型
核心症状
持续时间
特殊诱因/人群
重性抑郁障碍 严重抑郁+功能丧失 ≥2周 无特定诱因
恶劣心境 慢性轻度抑郁 ≥2年 长期压力
季节性情感障碍 冬季嗜睡/食欲增加 季节性重复 光照减少
围产期抑郁 对婴儿情感疏离 孕期至产后1年 分娩/激素变化
双相抑郁相 抑郁+躁狂史 交替发作 需追溯家族史
PMDD 经前情绪崩溃 月经周期相关 激素波动
注意事项
共病风险:焦虑障碍、物质滥用常与抑郁共存。
治疗差异:
SAD首选光疗,双相需避免单用抗抑郁药,PMDD可用SSRI周期性服药。
误诊警示:甲状腺功能减退、维生素D缺乏等躯体疾病可能模仿抑郁症状,需实验室筛查。
若出现相关症状,建议通过精神科结构化访谈(如SCID-5)明确诊断,避免自我标签化。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