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感受。这种被困在重复性工作中的无力感,像被卷入看不见尽头的漩涡,每个清晨闹钟响起时都需要重新积攒起床的勇气。但请相信,这种痛苦本身就蕴含着改变的契机,我们可以试着用系统性的思考来寻找突破口:
绘制人生价值坐标
拿出纸笔进行"人生审计":左侧列出当前工作的具体消耗(时间/情绪/机会成本),右侧记录它带来的任何收益(经济/技能/人脉)。这种视觉化呈现会让你发现,也许这份工作并非全无价值,某些可迁移技能可能成为跳板。
建立"可能性档案"
每天花15分钟记录工作中任何激发你兴趣的瞬间,哪怕只是同事处理某个问题的巧妙方式。同时创建"理想职业"灵感库,收集20个令你心动的职业故事,分析它们的共同特质,你会发现某些意想不到的转行方向。
启动微创业实验
利用现有工作培养的忍耐力,将其转化为副业孵化的耐力。例如:
将重复性工作流程优化成可复用的模板
把工作中的观察写成行业垂直领域的自媒体内容
用excel技巧开发小型自动化工具分享给同事
构建能力杠杆系统
评估现有技能组合,识别哪些是"消耗型技能"(仅适用于当前岗位),哪些是"杠杆型技能"(可迁移到其他领域)。例如:
客服工作培养的沟通能力 → 可升级为需求分析能力
流水线作业锻炼的流程优化思维 → 可转化为项目管理基础
设计渐进式逃生路线
制定3阶段转型计划:
阶段1(3-6个月):用现有工作收入支撑学习投资,每天保留2小时进行系统性学习
阶段2(6-12个月):通过兼职/项目制合作验证新方向
阶段3(12-18个月):完成收入结构转换,建立新的职业身份
在这个过程中,建议使用"双轨制生存策略":白天工作时以观察者视角积累行业洞察,晚上则以创造者身份培育新可能。这种心态转换能让枯燥的工作变成免费的研究样本。
记住,迷茫期恰是最好的自我投资期。你现在忍受的每一份不适,都在为未来的选择权积累资本。那些看似无意义的重复性工作,往往蕴含着对人性最深刻的洞察——这正是所有创造性工作的原始素材。不妨试着把当前处境看作沉浸式田野调查,终有一天,这些积累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兑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