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收养一个孩子的身心体会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4-25

收养一个孩子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深刻情感的生命旅程,既需要理性的准备,也需要情感的投入。以下是收养孩子过程中可能经历的身心体会,涵盖心理、情感和现实层面:

一、心理层面的体会

身份认同的探索

作为父母的角色转变:即使早有心理准备,真正成为父母的那一刻仍可能带来身份冲击。需要接纳“养父母”这一身份,并逐渐适应社会对“非血缘亲子关系”的微妙态度。

孩子的身份困惑:孩子可能对“被收养”产生困惑或自卑感,尤其在青春期或接触外界后。如何坦诚沟通、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是持续的心理课题。

复杂的情感波动

爱与责任的交织:初期可能经历“义务感”与“自然情感”的拉扯,尤其当孩子因创伤表现出抗拒时。随着时间推移,许多养父母会感受到与血缘无关的深厚依恋。

愧疚与压力:若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情绪障碍,养父母可能陷入自责(“我是否做得不够好?”),甚至因外界评价(如“毕竟不是亲生的”)感到孤立。

对未知的焦虑

遗传与过去的阴影:孩子的基因背景、原生家庭创伤或早期经历可能带来不可预见的挑战(如心理障碍、学习困难)。接纳这些不确定性需要极大的心理韧性。

二、身体层面的考验

适应新生活节奏

收养孩子后,生活重心可能完全改变:从睡眠时间被打乱(尤其年幼孩子),到接送上学、陪伴就医、辅导作业等,体力消耗远超预期。

若孩子有特殊需求(如残疾、慢性病),更需要长期的体力与精力投入。

应对应激反应

孩子可能因分离焦虑或创伤经历出现攻击性行为、夜惊、过度黏人等表现,这些会直接考验养父母的生理耐受力和情绪稳定性。

三、深层的情感联结与治愈

重新定义“家庭”

血缘并非唯一纽带:许多养父母发现,通过日常的陪伴、共度难关的经历,会与孩子建立独特的默契与信任,甚至超越传统亲子关系。

见证成长的感动:看到孩子从封闭到开朗、从叛逆到依赖,这种蜕变带来的成就感往往难以言喻。

自我成长与疗愈

收养过程可能触发养父母自身未解决的童年议题或情感需求,促使他们直面内心,实现更深层的自我觉察。

孩子的单纯与依赖也可能治愈养父母的孤独感,赋予生活新的意义。

四、不可忽视的现实挑战

社会支持系统的压力:需应对法律程序、学校或医疗机构对收养家庭的额外审查,甚至亲友的质疑。

与原生家庭的纠葛:若孩子与生父母仍有联系,可能需处理复杂的情感边界问题。

长期承诺的重量:收养是一生的责任,需考虑孩子成年后(如婚姻、生育)可能延续的情感联结。

如何为收养做好准备?

放下“拯救者心态”:孩子不是需要被“修复”的对象,而是一个完整的人。接纳他们的过去,而非试图覆盖。

寻求专业支持:心理咨询师、收养支持团体、育儿课程能提供实用工具和情感共鸣。

允许时间沉淀情感:亲子关系的建立没有固定时间表,给自己和孩子足够的耐心。

坦诚沟通:根据孩子年龄逐步解释收养事实,用爱与行动证明“选择”比“血缘”更珍贵。

收养是一场双向奔赴的修行,它可能带来疲惫与眼泪,但也孕育着超越世俗定义的爱。正如一位养母所说:“不是我给了他一个家,而是他让我的生命真正完整。” 这份体会,或许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全然领悟。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rsdgztk/mimang_kongxu_kongxinzheng/19698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