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自己是同性恋,要不要公开?怎么公开最好?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4-28

决定是否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即“出柜”)是一个极其个人化的选择,涉及情感、安全、社会关系等多重因素。以下分析框架和分阶段建议可帮助你理性评估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一、是否公开?先问自己5个关键问题

安全评估:

你所在的国家/地区对LGBTQ+的法律保护如何?公开后是否可能面临暴力、歧视或法律风险?

你的经济是否独立?若家人断绝对你的经济支持,能否维持生活?

心理准备:

能否承受可能的负面反应(如亲友疏远、职场排斥)?是否有足够的情感支持系统(如信任的朋友、心理咨询师)?

是否已接纳自己的身份?若仍存在自我怀疑,公开可能加重内耗。

目的与期待:

你希望公开后获得什么?是真实做自己的自由,还是希望特定人理解你?

是否准备好接受他人可能需要时间消化这一信息?

环境扫描:

周围是否有支持LGBTQ+的亲友或社群?职场文化是否包容?

观察他人对相关话题的态度(如他们对同性恋新闻的评论)。

备选方案:

是否可选择“选择性公开”(如对部分人公开,对其他人保密)?

是否有应急计划(如遭遇激烈反对时,可暂时离开居住地)?

注意:若你对以上问题存在较多不确定,建议暂缓公开,优先构建支持网络。

二、如何公开?分对象、分阶段的策略

1. 公开前的准备

自我接纳练习:
通过阅读LGBTQ+故事(如《平常心》《孽子》)、参加社群活动,减少孤独感。

建立支持系统:
先向1-2名绝对信任的朋友或心理咨询师透露,测试反应并积累应对经验。

信息储备:
准备简明资料(如《中国同志家庭暴力现状报告》),应对可能的质疑(如“这是病吗?”)。

2. 分对象沟通技巧

(1)向家人公开

时机选择:
避免节日、家庭冲突期,选在家人情绪稳定、有充足时间交流时。

沟通话术:

从情感切入:“我纠结了很久才说,因为你们对我很重要……”

明确边界:“我不是征求同意,而是希望你们理解真实的我。”

提供资源:推荐纪录片《再见,南屏晚钟》或专业机构(如北京同志中心)。

应对激烈反应:
若家人愤怒或崩溃,可暂停对话:“我们都需要时间冷静,下周再聊好吗?”

(2)向朋友/同事公开

渐进式透露:
先提及对LGBTQ+议题的关注(如“我支持婚姻平等”),观察反应后再决定是否深入。

职场注意事项:
评估公司文化,优先向关系亲密的同事透露,避免在保守行业(如体制内)贸然公开。

(3)向伴侣(如有异性伴侣)公开

诚实与共情:
承认隐瞒的伤害,但强调“不想继续欺骗你”。

明确责任:
若在婚内,需协商后续安排(如离婚、财产分割),避免道德绑架对方“接受”。

3. 公开后的维护

允许他人消化时间:
亲友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调整认知,期间保持适度联系但不过度讨好。

设置底线:
对持续侮辱或强迫“矫正”的行为,明确拒绝:“如果你尊重我,请停止这些话。”

主动联结支持者:
与接纳你的亲友增加互动,平衡可能的负面体验。

三、不建议公开的3种情况

人身安全受威胁:如生活在恐同暴力高发地区,或家人曾有极端行为(如威胁“打断腿”)。

未成年且依赖家庭:经济、住房依赖父母时,可推迟至独立后再考虑。

自我认同尚未稳固:若公开是为“证明自己”或对抗抑郁,易因他人反应二次受伤。

四、替代方案:非语言“公开”

暗示性表达:佩戴彩虹饰品、分享同志议题文章,观察他人反应后再决定是否明说。

有限公开:仅在亲密关系或特定社群(如艺术圈、外企)中做自己,其他场合保持隐私。

艺术创作:通过写作、绘画等间接表达,既释放自我又避免直接冲突。

五、心理健康支持资源

国内:北京同志中心、同性恋亲友会(PFLAG China)提供心理热线;

线上社群:豆瓣“彩虹组”、Blued“心灵花园”板块;

书籍:《出柜:中国同性恋者的艰难选择》《酷儿理论》。

关键提醒

公开性取向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持续一生的自我确认过程。无论选择公开与否,你的价值不取决于他人的认可。真正的“最好方式”永远是:

优先保护自己的安全与心理健康;

在准备好的时候,以你感到自在的节奏推进;

承认并尊重他人可能的局限,但不为此压缩自己的存在空间。

即使暂时无法公开,你也可以通过匿名帮助其他性少数者、参与公益倡导等方式活出真实。记住,出柜与否只是人生万千选择之一,你值得按自己的意愿书写故事。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rsdgztk/txza/197048.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