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哲学对人生的慰藉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4-28

哲学对人生的慰藉,不是以甜美的谎言掩盖痛苦,而是用理性的光芒照亮深渊,用智性的勇气直面存在的裂痕。它像一剂古老而永恒的草药,在苦涩中治愈灵魂的伤口。以下是哲学为生命提供的几种深层慰藉:

一、面对无常:斯多葛主义的“安宁术”

控制二分法:
爱比克泰德说:“困扰人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区分你能控制的(态度、行动)与不能控制的(生死、他人评价),将心力聚焦于前者。

实践:失业时,不怨天尤人,转而学习新技能;失恋时,不纠缠“为何不爱我”,而是反思如何成为更好的爱人。

消极想象:
塞涅卡建议每日想象失去所爱之物——这种“预演失去”并非悲观,而是让人更珍惜当下。

例证:紧握一杯热茶时,想象它即将冷却,此刻的温度便成了礼物。

二、对抗荒诞:存在主义的“英雄主义”

无意义中的创造:
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明知推石上山永无止境,仍选择在过程中找到尊严。他说:“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启示:当工作感到重复时,可将其视为自我雕刻的刻刀——每一笔都塑造着“我是谁”。

自由的重量:
萨特指出,人注定自由,因此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种重负反而让人从“受害者心态”中觉醒。

例证:原生家庭的创伤真实存在,但成年后你可以选择不被其定义,如同尼采所言:“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三、超越生死:东方哲学的“合一之境”

庄子的齐物论: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回归宇宙大化。蝴蝶梦庄周的故事消解了生死的对立。

应用:扫墓时不只哀悼逝者,亦可想象自己终将成为春风中的一片花瓣,重回生命循环。

禅宗的当下力:
“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切断对过去的悔恨与未来的焦虑,在劈柴担水中见道。

练习:洗碗时感受水流过指尖的温度,听碗碟碰撞的清脆声响——此刻即是永恒。

四、治愈孤独:对话伟大灵魂

跨越时空的共鸣:
读《道德经》时,你会遇见老子在函谷关的孤寂与通透;读克尔凯郭尔的日记,那个在哥本哈根街头徘徊的“孤独个体”仿佛成了你的镜像。

体验:深夜读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信》,他写道:“如果您的日常生活显得贫乏,请不要抱怨它。抱怨你自己吧。”——这何尝不是一种温柔的鞭策?

哲学作为镜子: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在与哲学对话中,孤独转化为自我认知的契机。

方法:写哲学日记,记录对蒙田、波伏娃等哲人观点的反思,让孤独成为精神的孵化器。

五、转化痛苦:悲剧的净化力量

尼采的酒神精神:
直视人生的悲剧性,像希腊人一样“将痛苦酿成美酒”。他说:“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例证:疾病缠身的普鲁斯特在病榻上写出《追忆似水年华》,疼痛化作对时间本质的勘探。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观看悲剧时的“恐惧与怜悯”,实则是对现实苦难的审美蒸馏,让人在泪水中获得超越性解脱。

现代映照:听马勒《第五交响曲》时,巨大的悲伤反而让你感到不再孤单——全人类都在共享这份存在之痛。

六、日常生活的神圣化

儒家的事上磨练:
王阳明在龙场驿悟道后说:“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接人待物、洒扫应对皆是修行。

实践:为孩子辅导作业时,将其视为培养耐心的道场;通勤路上观察人群,体悟“众生皆苦”的慈悲。

海德格尔的栖居诗学:
“人,诗意地栖居。”不是非要写诗,而是以守护者的姿态与世界共处——照顾一盆植物,也是在参与存在的奥秘。

结语:哲学是一盏不灭的灯

哲学的慰藉不在于给出标准答案,而在于教会我们如何与问题共存:

当意义崩塌时,它教你成为自己意义的建筑师;

当孤独吞噬时,它为你打开千年思想者的星空;

当死亡逼近时,它让你看见生命如河流般奔涌不息。

正如维特根斯坦临终所言:“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哲学最终给予的,或许就是这样一种清明: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能深情地活着。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ganwuzheli/19706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