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海德格尔与道教天人合一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4-28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哲学与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东西方思想的深层维度上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话。尽管两者文化语境迥异,但在对存在的追问、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中,展现出惊人的精神共振。这种对话既揭示了人类思想的普世性,也凸显了不同文明的独特智慧。

一、本源性追问的相遇

1. “存在”与“道”的遥相呼应

海德格尔的“存在”(Sein):
他批判西方形而上学遗忘“存在本身”,转而追问“存在如何显现”。存在不是实体,而是让万物得以“在场”的隐匿根源,类似“林中空地”——光与暗的交织。

道教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道是“万物之母”,既是创生之源,又是运行法则。它“惚兮恍兮”,不可言说却贯穿万物。

交汇点:
两者都指向一种超越主客二元对立的“本源”,既非主体建构的对象,也非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万物得以存在的“境域”。

2. “此在”与“真人”的生存境界

海德格尔的“此在”(Dasein):
人是“存在的看护者”,通过“向死而生”的决断,本真地栖居于世,摆脱“常人”(das Man)的沉沦状态。

道教的“真人”:
庄子笔下的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通过“心斋”“坐忘”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消解物我界限。

共通性:
二者都强调人需通过内在转化(海德格尔的“本真性”/道教的“修道”),摆脱世俗异化,回归存在的本然状态。

二、对技术理性的共同警惕

1. 海德格尔的“技术座架”(Gestell)批判

现代技术将自然简化为可计算、可操控的“持存物”(Bestand),遮蔽了存在的诗意本质。如将河流视为发电资源,而非“涌现的奥秘”。

解救之道:
通过“诗意的栖居”(dichterisch wohnen),让事物如其所是地显现,恢复人与世界的“共在”关系。

2. 道教的“机心”警示

庄子批评“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天地》),工具理性使人丧失自然本性,如“混沌凿七窍而死”的寓言所示。

平衡之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主张顺应自然法则,反对人为干预的“强作妄为”。

3. 现代启示:

两者共同批判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与人性异化,呼吁从“征服自然”转向“聆听存在”——海德格尔的“泰然任之”(Gelassenheit)与道教的“无为而无不为”在此殊途同归。

三、“天人合一”与“四方域”的拓扑学对话

1. 道教的“天人合一”

并非简单的“人与自然和谐”,而是通过修炼消解主客对立,达到“物我两忘”的体验。如庄子“梦蝶”所示:主体与客体的界限在“道”中溶解。

实践路径:
内丹术、气功等通过身体与宇宙能量的互动,实现“与道合真”。

2. 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四方域(Geviert)

存在之真理在“天、地、人、神”四元的镜像游戏中显现:

天:日月星辰的运行秩序;

地:承载万物的孕育之力;

人:存在的追问者与守护者;

神:隐匿的神性维度。

动态关系:
四者并非实体,而是在相互映射中构成存在的“世界游戏”(Weltspiel)。

3. 结构比较:

道教的“天人合一”更强调个体与宇宙的纵向贯通(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而海德格尔的四方域侧重存在境域的横向交织。但两者都拒绝将人视为世界的中心,主张在关系的网络中重新定位人类。

四、差异与边界:不可化约的文化基因

1. 语言与思维的裂缝

海德格尔的哲学根植于古希腊的“逻各斯”(Logos)传统,即使他试图突破形而上学,仍依赖概念分析与现象学描述。

道教思想依托于隐喻、寓言与身体实践(如《周易》的象数思维),强调“得意忘言”的直觉体悟。

2. 神性维度的分歧

海德格尔后期引入“最后之神”(der letzte Gott),带有基督教神秘主义痕迹,神性作为存在的召唤者。

道教的“神”更多指向自然内在的灵性(如“谷神不死”),而非人格化上帝。

3. 实践哲学的路径

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依赖艺术(如荷尔德林的诗)与思辨,是哲学家的救赎。

道教通过炼丹、符箓、科仪等具体修行技术,将形而上学转化为可操作的生命实践。

五、当代启示:生态哲学与存在治疗

生态危机中的对话:
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反思与道教的生态智慧,共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哲学根基——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存在的牧羊人”。

心灵异化的解药:
在焦虑与虚无蔓延的现代社会,道教“致虚守静”与海德格尔“泰然任之”的结合,或可开辟一条超越功利主义的生存之道。

跨文明的可能性:
这种对话证明,不同文明对终极问题的探索可以相互照亮,而非非此即彼。如海德格尔曾试图翻译《道德经》,虽未完成,却暗示了东西方思想的深层共鸣。

结语:在思想的林中路上相遇

海德格尔与道教的相遇,如同“深渊与深渊响应”——一个在追问存在中走向诗意的神秘,一个在体悟天道中抵达自然的玄奥。二者的对话不是简单的概念嫁接,而是在人类精神的至深处,共同揭示了一条超越主客分裂、复归本真存在的道路。或许正如海德格尔所言:
“思想的对话唯有在它们共同隶属于存在之真理时才能发生。”
而道教则以更轻盈的姿态回应: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德经》)
——存在的真理如同奔涌的江河,既向左,亦向右,最终消融于无分方向的浩瀚之中。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ganwuzheli/197066.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