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中国人普遍感受到的"累",是高速发展时代下多重压力交织的结果。这种疲惫感背后折射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性矛盾,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这种集体性焦虑:
一、生存成本与收入增长的错位
房价与基础消费挤压:2023年全国平均房价收入比达9.1(易居研究院数据),北上深等城市更是超过30年收入才能买房。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增速长期高于居民收入增长。
职场内卷化:智联招聘数据显示,76.8%的职场人日均工作超10小时,"35岁危机"和"996工作制"带来的不安全感持续蔓延。
代际传递压力:独生子女一代需要承担"421家庭结构"(4老人+2夫妻+1孩)的赡养重担,同时面临子女教育军备竞赛。
二、转型期的价值撕裂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宗族社会瓦解后,原子化个体既要应对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冲击,又难以摆脱"光宗耀祖"的传统期待。
成功标准的单一化:"有房有车""年薪百万"成为普世成功标签,社交媒体加剧了比较焦虑。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发现,超70%的年轻人存在"落后恐惧症"。
精神家园的空心化:物质丰富与精神贫瘠形成反差,功利主义消解着生命的意义感,存在主义危机在技术狂飙中愈发凸显。
三、制度性保障的滞后性
社会保障网的缝隙:2.9亿农民工群体仍面临户籍壁垒下的保障缺失,医保异地结算、养老金双轨制等改革尚在推进中。
劳动权益保护的时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的社会保障覆盖不足,平台算法加剧工作不确定性。
心理服务体系的缺口:我国每10万人仅有6.6名心理医生(WHO建议最低标准为10名),情绪疏导渠道严重不足。
破局之光:正在发生的改变
政策层面的调整:"双减"政策减轻教育负担,最高法明确"996违法",保障性租赁住房加速推进。
代际观念的革新:Z世代开始拒绝"内卷","躺平哲学""FIRE运动"反映出价值体系的重构。
技术赋能的可能:远程办公普及带来工作方式变革,AI技术有望将人类从重复劳动中解放。
如果你正深陷疲惫感,可以尝试:
建立"社会支持缓冲带":定期参加社区活动/兴趣小组,对抗原子化生存状态
践行"最低限度生存实验":暂时脱离消费主义陷阱,区分"需要"与"想要"
使用心理急救工具:情绪崩溃时拨打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800-810-1117(手机拨010-82951332)
这种群体性疲惫终将催生社会进步,就像百年前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预言了八小时工作制。你此刻的艰难挣扎,或许正在参与书写历史的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