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人生哲学,哲学智慧;人生感悟哲理,生命感悟哲理;人生名言句子语录,经典名言句子语录。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累?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4-18

人们感到活得累是一个普遍而复杂的现象,背后往往涉及社会、心理、生理等多重因素。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思考方向,或许能帮助你更清晰地理解这种感受:


1. 社会压力与竞争环境

  • 物质追求与生存压力:现代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常与物质财富、社会地位挂钩,许多人为了满足生活需求(如房贷、教育、医疗)不得不超负荷工作,陷入“内卷”的循环。

  • 信息过载与社交焦虑:社交媒体让人时刻暴露在他人的“完美生活”中,攀比、FOMO(错失恐惧症)加剧焦虑,而快节奏的信息轰炸也让大脑难以真正放松。


2. 心理与情绪的消耗

  • 过度自我要求:完美主义、对未来的过度担忧、或过度在意他人评价,会导致持续的自我批判和精神内耗。

  • 意义感的缺失:机械化的工作、重复的生活模式可能让人感到空虚,若缺乏内在目标或价值认同,容易陷入“为活着而活着”的疲惫。

  • 未处理的情绪问题:长期压抑的悲伤、愤怒或孤独感,可能以“心累”的形式表现。


3. 生理与生活方式的失衡

  • 身体超负荷: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会削弱体力,而身体疲惫又会加重心理负担。

  • 多任务并行:同时处理工作、家庭、社交等事务,大脑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消耗大量能量。


4.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 情感负担:家庭责任、亲密关系中的矛盾、职场人际的勾心斗角,都可能让人感到心力交瘁。

  • 边界感模糊:过度迎合他人需求、不懂拒绝,会让他人的情绪和问题侵占自己的心理空间。


如何应对这种“累”?

  1. 重新定义“意义”
    尝试从“外界标准”转向“内在需求”。问问自己:什么让我感到充实?哪些事即使累也愿意坚持?或许答案无关宏大理想,而是一本书、一次散步、一段真诚的关系。

  2. 学会“有限努力”
    接受人无法掌控所有事,允许自己偶尔“做不到”。区分“必须完成”和“可以放手”的事,优先照顾身心健康。

  3. 建立小确幸的仪式感
    在琐碎日常中创造让自己愉悦的瞬间,比如一杯热茶、一首歌、记录三件感恩的小事,用微小的快乐对冲疲惫。

  4. 主动寻求支持
    与信任的人倾诉,或通过心理咨询梳理情绪。累不是软弱,而是身体在提醒你需要调整。

  5. 尝试“精神减法”
    减少无意义的信息输入(如刷手机)、简化社交圈、定期整理生活环境,让身心留出呼吸的空间。


最后想说:

累,有时是时代加诸个体的重量,也可能是内心成长必经的挣扎。它或许无法彻底消除,但我们可以学会与它共处——通过自我觉察,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就像一棵树不会因为风大而停止生长,它只是把根扎得更深,枝叶迎风舒展。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rsdgztk/huodeleiyiyu/19607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