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含公益心理咨询、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为什么人们都说“人生很苦,下辈子不来了”?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4-19

人们常说“人生很苦,下辈子不来了”,这一表达背后反映了复杂的社会心理、文化传统与个体体验的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理解这种现象:

1. 生存压力与结构性困境

  • 经济负担:现代社会竞争加剧,房价、教育、医疗等成本攀升,许多人陷入“内卷”与“躺平”的夹缝中。例如“996”工作制与“35岁职场危机”的焦虑,让许多人感到努力与回报的失衡。

  • 意义感缺失:工具理性主导的工业化社会中,人被异化为“螺丝钉”,个体价值常被简化为经济指标。哲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祛魅”世界,让传统意义体系崩塌,而新的价值坐标尚未建立。

2. 个体心理的防御机制

  • 黑色幽默式宣泄:这种表达往往带有戏谑色彩,本质是情绪宣泄而非真实厌世。心理学中的“宣泄理论”认为,通过语言释放压力,反而能缓解负面情绪。

  • 认知偏差的放大:社交媒体时代,负面情绪更易传播并形成“集体共鸣”。心理学中的“负面偏好”使人们更关注苦难,而忽视日常的微小幸福。

3. 文化基因的隐性表达

  • 佛教轮回观的世俗化投射:东亚文化中“人生八苦”的观念深入人心,“下辈子”的提法隐含对轮回的潜意识接纳,实则是以超验想象解构现世压力。

  • 诗性传统的延续: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到鲁迅“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对苦难的艺术化表达本就是中华文化中独特的生命审美。

4. 代际差异下的价值碰撞

  • Z世代的话语重构:年轻群体用“摆烂文学”“发疯文学”解构传统成功学,看似消极的表达实则是拒绝被规训的姿态。正如社会学家项飙所言,这是“对过度竞争的最后反抗”。

5. 存在主义的现代困境

  • 自由的重负:萨特说“人是被判处自由的”,当传统权威瓦解,个体需自我构建意义,这种绝对自由反而带来焦虑。加缪笔下“西西弗斯的石头”,正是现代人生存困境的隐喻。

超越困境的可能路径

  • 微小意义的建构:项飙提出“附近性”概念,建议从社区、爱好等具体生活场景中重建联结。

  • 苦难的审美转化:敦煌壁画中“舍身饲虎”的佛陀、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的豁达,提示苦难亦可成为精神升华的契机。

  • 集体疗愈的探索:冰岛通过音乐、芬兰借助“sisu”(韧性文化)构建社会心理支持系统,显示文化创新对群体心理的修复力。

这种集体情绪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转型期社会的精神阵痛。它既非彻底的悲观主义,也非轻佻的玩世不恭,而更像一代人在价值重构过程中的阶段性自白。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言:“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在解构之后,如何重建属于这个时代的意义叙事,或许是更值得思考的命题。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rswt/19677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