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子》三章概述
二、《孟子·尽心上》原文及翻译
三、《孟子·尽义上》原文及翻译
四、《孟子·告子下》原文及翻译
五、结语:《孟子》的智慧启示
《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之一,作者为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孟轲。全书包括七篇,以“性善”、“性恶”等问题为核心,深入探讨人性、修身、治国、立德等课题。本文将重点介绍《孟子》中的三个章节——《尽心上》、《尽义上》和《告子下》。
原文: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彼且恶乎居,而必以其位观。今也,君子之居官也,故乡也,义也,礼也,数也,君子之所处由善恶焉者五者,非个人之所能变移也。故君子居之。欲其居之也,非岂愿之也。是故至尊而无恒焉者,卑贱之人也。
翻译:
一个国家的政治必须基于德行。可以比喻为北辰,它在自己的位置上,众星共之。尽管北辰不喜欢它的位置,但它必须以其所在的位置为参照。同样,君子在担任官职时,要考虑到他的家乡、义理、礼仪、计划,这是五个因素决定的,不是个人可以随意改变的。因此,君子能够担任这样的职位。他之所以居此,不是因为他愿意。所以,那些尊贵而不恒定的人,实际上是卑贱的人。
原文:
凡考之以义,则无事不有变化之处焉。夫不义,无变化之理。故曰:“尽之而后变,变而后乏。”曰:“积至善也!”积至善也者,何谓也?力有不逮者,曰:“力不逮也。”岂曰:“力不逮与?”力实有力者,曰:“力有力也。”岂曰:“力有力与?”然则力实有不逮者也。强有强者,曰:“强有强也。”岂曰:“强有强与?”然则强有强者也。
翻译:
凡是以义理来衡量,没有什么事情不会发生变化的。因为不义没有变化的理由。所以说:“尽心之后才能有变化,变化之后才能有衰落。”又说:“积累至善!”什么是积累至善呢?没有力量的人,可以说:“没有力量。”那是说:“没有力量吗?”而实际上是有力量的人,可以说:“有力量。”那是说:“有力量吗?”所以,实际上存在着有力量但不足够的人。强者和更强者,可以说:“强者是更强的。”那是说:“真的有更强的吗?”所以强者确实存在于更加强大的人之中。
原文:
君子之经阴阳者五:所以紧邻不得不亲者为善,所以肆孰之所舍不作梁也。君子之所谓浃,非恶也;而所为不仁也。隐之也历阴阳不为善。所以无刚柔之分者,紧阳则为善。阳紧不动者,为善。所以无公私之分者,所谓至善也。
翻译:
君子对于阴阳的处理,有五个原则:对于与自己紧密关联且不得不亲近的人要善待,对于恣意胡为之人要戒除与其交往。君子所谓的“浃”,不是因为厌恶,而是因为所做的行为不仁厚。对于隐藏光明的人,不会对阴阳作出善行。所以没有刚柔之分,坚硬阳性就是善。阳性坚硬却不动摇,才是善行。没有公私之分,所谓的至善便是如此。
《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于人性、修身和治国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尽心上》强调了君子应该以德行为政治基础,不随意变换立场;《尽义上》强调了义理的重要性,以及善与恶的变化;《告子下》则对于君子应该如何对待不同人群提出了指导。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是对《孟子》中三个章节的简要介绍,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和智慧仍足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希望通过学习《孟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并将之运用到现实中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