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人生哲学,哲学智慧;人生感悟哲理,生命感悟哲理;人生名言句子语录,经典名言句子语录。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萨特和波伏娃的两性关系带给人的启示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4-16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和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们长达51年的伴侣关系因其非传统性和思想实验性质,始终是学术界和公众讨论的焦点。这种关系模式既是对传统婚恋制度的颠覆性挑战,也是存在主义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具象化实践,其启示性可从以下维度展开:

一、哲学理念的肉身化实验

萨特与波伏娃的"必要之爱"(essential love)与"偶然之爱"(contingent love)划分,实质上是将存在主义关于"自为存在"与"他者"关系的理论具象化。他们试图通过实践验证:在保持绝对自由的前提下,是否可能构建稳定的情感联结。这种实验暴露出存在主义自由观的悖论——当个体将自由绝对化时,情感承诺必然面临解构风险。

二、权力关系的镜像投射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揭示的性别压迫机制,与其实际关系中隐性的权力不对等形成微妙张力。历史档案显示,萨特在关系初期曾要求波伏娃签署"不婚协议",这种契约的制定权本身即暗含男性中心主义色彩。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分裂表明,即便在最具先锋意识的知识分子群体中,性别权力的解构仍需漫长的文化革命。

三、情感资本主义的早期范本

二人的开放式关系预演了当代"液态现代性"(鲍曼语)下的情感模式:将亲密关系商品化、模块化,追求效率最大化的情感消费主义。但大量情书档案揭示,波伏娃始终在自由理念与情感需求间挣扎,这种精神分裂状态恰是后现代主体困境的缩影。

四、知识生产的共生系统

他们的关系本质上是思想实验室和学术共同体。波伏娃在回忆录中承认,萨特的思想霸权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她的哲学原创性,迫使她转向女性主义领域寻找突破口。这种智力共生体既成就了彼此的学术地位,也暴露了知识生产中性别分工的顽固性。

五、现代性困境的预演

他们的关系实验提前遭遇了后现代社会的核心矛盾:在消解一切传统价值后,个体如何安放对永恒性的渴望?大量往来信件显示,晚年的萨特和波伏娃都表现出对稳定关系的回归倾向,这种思想家的自我修正暗示着绝对自由主义的限度。

这种关系模式的当代启示在于:它既展示了突破传统关系范式的可能性,也暴露出纯粹理性设计的乌托邦性质。在解构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或许更需要建立"有约束的自由"——在保持个体独立性的同时,承认人类对情感归属的原始需求。这种辩证思维,或许才是存在主义留给当代亲密关系最宝贵的遗产。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waiguozhexue/sate/195934.html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