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人生哲学,哲学智慧;人生感悟哲理,生命感悟哲理;人生名言句子语录,经典名言句子语录。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自恋型人格障碍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4-18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是一种复杂的人格障碍,以下是对其系统性的梳理:

1. 定义与诊断标准(DSM-5)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核心特征是对自我重要性的夸大、对他人认可的过度需求以及缺乏同理心。根据DSM-5,确诊需满足以下9项标准中的至少5项:

  • 夸大自我重要性(如夸大成就、期望被认可为卓越)。

  • 沉迷于无限成功、权力或爱情幻想。

  • 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只能被高地位者理解。

  • 需要过度的赞美。

  • 权利感(不合理地期待特殊优待)。

  • 利用他人达成目标。

  • 缺乏同理心,不愿认同他人感受。

  • 常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嫉妒自己。

  • 表现出傲慢或优越感。

2. 类型区分

  • 显性(浮夸型):外显自大、支配性强,易被识别。

  • 隐性(脆弱型):内心敏感、易受伤,可能表现为内向或防御性高自尊,需通过深层评估发现。

3. 成因

  • 心理社会因素:童年经历是关键,包括父母过度溺爱(导致自我膨胀)或情感忽视(通过自恋防御补偿爱的缺失)。

  • 生物学与遗传:初步研究表明可能与遗传或神经机制相关,但证据尚不充分。

4. 治疗与挑战

  •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调整扭曲认知;心理动力学疗法探索童年创伤。治疗难点在于患者缺乏自知和抵触改变。

  • 治疗关系:建立信任是关键,需避免直接挑战其防御机制。

  • 药物辅助:无特效药,但可治疗共病(如抑郁、焦虑)。

5. 社会影响与适应

  • 人际关系:常导致冲突或关系破裂,因缺乏同理心和剥削倾向。

  • 职场表现:短期内可能因自信获得领导角色,但长期或因合作困难失败。

6. 共病与流行病学

  • 共病:常与抑郁症、焦虑症、边缘型或反社会人格障碍共存。

  • 患病率:约1%人群,男性略高。文化因素可能影响诊断(如个人主义社会更容忍自大行为)。

7. 常见误解澄清

  • 自恋≠NPD:自恋是普遍特质,NPD是严重影响功能的障碍。

  • 成功人士假象:NPD患者可能因外表自信短暂成功,但内在脆弱且人际关系脆弱。

8. 现代因素

  • 社交媒体:可能强化自恋倾向,但与临床NPD无直接因果关系,需更多研究验证。

9. 治疗有效性

  • 长期效果:治疗难度高,但动机强的患者可通过持续治疗改善。危机事件(如离婚、失业)常促使求诊。

总结

NPD的诊断需严格依据DSM-5,治疗需结合患者类型与共病情况,社会需避免污名化。理解其复杂性有助于更有效地支持患者及改善人际关系。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xljbzwzl/rengezhangai/196109.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