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说到曾国藩,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晚清名臣、湘军统帅,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个“超级老爸”——生了八个娃,个个有故事。今天咱们就扒一扒他家的“育儿成绩单”,看看这位严父怎么把子女养得既有才又有个性。
大儿子曾纪泽绝对是个狠角色,从小被老爹用戒尺逼着读书,结果硬生生练成精通英语的清朝外交官。当年跟沙俄谈判收复伊犁,这哥们儿操着一口伦敦腔把俄国人怼得哑口无言,活脱脱古代版“外交天团”。不过您猜怎么着?这语言天才30岁前居然没出过国,全靠在家死磕《英汉字典》。
二儿子曾纪鸿更绝,放着老爹铺好的官场路不走,非要当数学狂人。成天宅在家里算圆周率,硬是算到小数点后100位,还写了本《对数详解》。要知道那时候连计算器都没有,全靠手打算盘,这毅力比他爹练兵还吓人。可惜天妒英才,33岁就累得吐血而亡。
大女儿曾纪静嫁得倒是风光,老公是翰林院编修,结果刚过门就发现是个瘾君子。这姑娘死要面子活受罪,硬是守着空房到死都没跟老爹诉苦。二女儿曾纪耀更惨,嫁到山东遇上恶婆婆,天天被当丫鬟使唤,活生生熬成抑郁症。三女儿曾纪琛倒是有骨气,老公战死后直接搬回娘家搞起了“单亲妈妈创业”,带着娃种地织布愣是活出精气神。
要说最像曾国藩的还数小女儿曾纪芬,这姑娘80岁高龄还能把家谱倒背如流,活到90岁见证清朝灭亡。她写的《崇德老人自订年谱》现在都成了研究曾国藩家教的活教材。最绝的是她教育子女有套“三不原则”:不许睡懒觉、不许说脏话、不许剩饭粒,活脱脱曾氏家训2.0版。
看着这些子女的人生轨迹,你会发现曾国藩家教真有两把刷子。他给女儿们找对象专挑穷书生,给儿子们留的家产还不够买套四合院。但正是这种“刻意穷养”,反倒逼得孩子们各显神通。用现在的话说,这老爷子简直就是“挫折教育”的鼻祖,比现在那些鸡娃家长段位高多了。
有意思的是,曾国藩自己天天在日记里骂孩子笨,结果八个子女愣是没一个长歪的。大儿子成了外交战神,二儿子变身数学鬼才,女儿们虽然命苦但个个硬气。看来这“贬低式教育”用好了,倒比现在无脑夸的“捧杀式教育”管用。下次再有人吹嘘快乐教育,您就把曾家这八个活教材甩他脸上。
回头看看曾家这些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谁能想到整天板着脸的曾国藩,背地里给女儿写家书能絮叨十几页?谁又料到这个封建大家长,居然支持儿媳妇改嫁?历史书里冷冰冰的名字背后,藏着的都是活生生的人间烟火。下次逛岳麓书院,可得在曾家展区多停会儿——这一家子的故事,够写八部《大宅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