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公益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苏轼的人生哲学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4-28

苏轼(苏东坡)的人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交融的典范,也是逆境中淬炼出的生命智慧。他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却以超然的胸襟将苦难转化为诗意,在入世与出世的张力间开辟出一条“人间值得”的生存之道。其哲学内核可凝练为六个维度:

一、“此心安处是吾乡”:漂泊中的精神锚点

核心表现
苏轼一生流徙黄州、惠州、儋州,却能在贬谪之地建雪堂、酿桂酒、食荔枝,写下“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

哲学底色
融合佛家“心无挂碍”与道家“随遇而安”,将“安身”升华为“安心”——外在境遇无法动摇内在世界的秩序。

现代启示
在不确定的现代社会中,建立以内在价值而非外部条件为核心的心理韧性。

二、“一蓑烟雨任平生”:苦难的审美化超越

经典场景
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于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唯他徐行吟啸:“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精神密码
将政治打压转化为山水诗情,用审美视角稀释现实苦难的烈度,实现“悲剧的喜剧化重构”。

东西方对照
与尼采“悲剧精神”异曲同工:承认人生本质的荒诞,却以艺术化的狂欢姿态超越之。

三、“万人如海一身藏”:入世与出世的动态平衡

矛盾调和
既写“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的报国热血,又作“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的隐逸之思。

儒释道融合

儒家:为民请命的士大夫担当(杭州筑苏堤、惠州建医院);

道家:“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宇宙观(《赤壁赋》);

佛家:“庐山烟雨浙江潮”的禅悟(《观潮》)。

实践智慧
不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庙堂与江湖之间保持“弹性人格”——进可济世,退可修心。

四、“人间有味是清欢”:日常生活的神圣化

生活哲学
发明东坡肉、创制椰子冠、研究制墨法,将贬谪生涯转化为生活美学的实验场:“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

深层意义
打破“雅/俗”二元对立,在炊烟灶火中证悟道心——真正的超脱不在深山古寺,而在买菜做饭的烟火人间。

当代价值
对抗功利主义的“效率暴政”,重拾慢生活的治愈力。

五、“腹有诗书气自华”:艺术作为救赎之路

创作观
“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评文》)以诗文为苦难的解药,在书写中完成自我疗愈。

艺术功能

宣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想象性出走;

升华:将个人悲欢升华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的永恒之思。

现代启示
鼓励以艺术表达(写作、绘画、音乐)作为情绪管理的非药物干预手段。

六、“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悲悯与宽恕的终极智慧

人性洞察
即便对政敌章惇(曾致其贬儋州),仍在其失势后写信宽慰:“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与章子厚书》)

精神境界
超越恩怨得失,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视角看待人际冲突,实现从“快意恩仇”到“悲悯众生”的升华。

心理学映射
暗合现代创伤后成长(PTG)理论:将伤害转化为理解人性的窗口。

结语:在破碎的世界里做完整的自己

苏轼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一套“如何在泥泞中仰望星空”的生存策略:

不逃避苦难,而是将其熬煮成精神的养分;

不割裂理想与现实,而是在妥协中坚守底线;

不追求完满,而是在残缺中创造丰盈。

正如他在《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中所言:“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这种“孤月之心”,正是现代人在价值多元、压力倍增的时代亟需的精神疫苗——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改变世界的能力,而是不被世界改变的选择。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ganwuzheli/197086.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