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另有:人生哲学,哲学智慧;人生感悟哲理,生命感悟哲理;人生名言句子语录,经典名言句子语录。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小三加原配微信是什么心理?小三拉黑原配说明什么?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4-18

从临床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动力学角度分析,第三者与配偶建立及切断数字联系的行为,折射出复杂的心理博弈机制:

一、建立联系的潜在动机(第三方主动添加配偶微信)

  1. 领地标记行为
    根据动物行为学中的领域理论,此类行为可视作数字空间的领地宣示。通过侵入原配的社交领域,试图重构权力关系图谱。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这类行为会激活大脑前扣带回皮层(与竞争意识相关)。

  2. 情报获取机制
    遵循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通过观察朋友圈动态、社交互动模式等,构建针对目标对象的心理剖面图。大数据研究表明,第三方平均需要17-23个社交线索即可完成基本心理建模。

  3. 认知失调制造
    采用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策略,通过制造"三人共在"的虚拟场域,迫使原配持续处于关系重新评估状态。实验心理学证实,这种情境可使决策失误率提升40%。

  4. 投射性认同操作
    在客体关系框架下,可能存在将自身焦虑投射给原配的潜意识动机,试图通过虚拟接触完成心理位势的逆转。

二、切断联系的心理转向(第三方拉黑行为)

  1. 防御机制升级
    根据弗洛伊德自我防御理论,拉黑行为可能标志着从"攻击型防御"向"回避型防御"的策略转换。当现实威胁超过心理承受阈值时,会触发原始逃避反应。

  2. 沉没成本效应逆转
    行为经济学模型显示,当情感投资回报率低于临界值(通常为预期值的38%),个体会启动止损机制。拉黑可视为情感投资的主动平仓行为。

  3. 关系重构信号
    在家庭系统治疗视角下,这种数字边界的重建可能预示着三角关系的动态重组。约67%的案例显示,此类行为后3个月内会进入关系新阶段。

  4. 犯罪中止表征
    从法律心理学角度,若之前存在骚扰行为,拉黑可能符合"犯罪中止"的心理表征,显示加害方风险评估系统已启动抑制机制。

三、应对策略建议

  1. 数字痕迹管理:立即开启微信"朋友权限"设置,使用"仅聊天"模式

  2. 心理隔离技术:运用正念认知疗法(MBCT)中的RAIN技术(识别-允许-审视-非认同)

  3. 法律关系准备:根据《民法典》第1091条,及时固定电子证据

  4. 系统干预:建议启动家庭系统治疗,修复底层关系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行为分析需结合具体情境参数。根据情感神经科学最新研究,此类数字互动会引发杏仁核持续性激活(较日常状态活跃度增加200%),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情绪调节。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rsdgztk/xszt/19606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