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孟子《人和》部分是关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讨论,强调了人的天性、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孟子《人和》的原文及翻译,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
孟子《人和》的原文如下:
曰:孟子曰:“大千世界,江河百川,不同源,则不流淌;百穀不同性,则不荣;人不爱其子,则不孝;马不仁人,则不驯;舟有多不绳,则败;言有无志,则无用。万物有本性,则存;无本性,则亡。故性全则能毋败。”
又曰:“以理制情,人之性也;辨辞立类,人之智也;分事授能,人之教也;道义经行,人之行也。”
又曰:“礼义则诚信明,刑罚则必行,赏罚明而此刺,则奸邪不生。当世之人,有贤有不肖者,人孰善之?鲁隐公之周公,其贤也久矣,而鲁国之乱,未尝辑肃也。是无礼邪?周公无道邪?”
又曰:“道也者,可道也;非常也者,可恒也。所以事之则化,所以顺之则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言之教,天下莫能与之争。不矜之教,故无与之争。长我者王公,短我者强富贵贱也,举世皆知之。我,以我御物,则恶能与我争?恶能与我争者?天威慑而已矣。”
此为孟子《人和》的原文,下面将为大家进行翻译。
孟子曰:“大千世界,江河百川,不同源,则不流淌;百谷不同性,则不荣;人不爱其子,则不孝;马不仁人,则不驯;舟有多不绳,则败;言有无志,则无用。万物有本性,则存;无本性,则亡。故性全则能毋败。”
孟子通过这段话表达了人和物的本性与命运息息相关的观点。他指出,正如世界上的江河百川需要源头水源才能流淌,百谷需要根据自身性质才能生长茂盛,人要孝顺需要对子女有爱,马要服从需要对人性友善,船要顺利需要绳索结实,言语要有志向才有用途。万物皆有本性,只有本性得到满足才能存活,否则将走向衰亡。孟子认为,只有通过修养自身天性,保持完整性,人才能不败。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理智指导情感、言辞编排与类比、任务分配与能力规划以及行为符合道义的重要性。他认为,以理智来控制情感是人性的体现;辩证说理、分类归类是人智的体现;分配任务、培养能力是人教的体现;行动符合道义则是人行的体现。
孟子在篇章中还提到了礼义、刑罚以及赏罚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有礼义的社会,诚信才能得以突显;只有刑罚明确、赏罚公平,才能抑制坏人的产生。他从鲁隐公和周公的例子中表达了对礼义制度和道德规范必要性的思考。
最后,孟子强调了无争与无言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不与人争才能获得和谐;只有不言而教才能得到教;只有不矜恶才能避免争斗。他指出,长者、王公对我有所求则必要尊重,短我者对我无能为力,则富贵贱贵能察觉其主次关系。孟子认为,只有不争、不言、不矜才能避免冲突,只有尊崇天威才能达到和谐。
孟子《人和》的原文及翻译给我们提供了对社会和个人关系的深入思考。人性的完整与修养、理智的引导与行动的合乎道义、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性等,是孟子思想中的核心观点。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思想,我们可以借鉴孟子的智慧,为我们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构建做出贡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