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古代中国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家学说的经典之一。该书分为《道经》与《德经》两部分,共八十一章,五千言。它以哲学意义之“道”作为核心,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最有深度的十句话,带你领略道家智慧!
1.《道德经》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不可言说,不可名状,却又无所不在。这里所提到的道,既包含了宇宙的生成,也包含了人类社会的、道德、政治等各个方面。
名,即概念、范畴。名可名,非常名,意味着我们所能言说、所能理解的概念和范畴,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的。
道与名,是体与用的关系。道是宇宙的本体,名是道的表现。道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道是永恒的,名是暂时的。道是无限的,名是有限的。
2.《道德经》第二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与恶,善与不善,都是相对的概念。天下人都认为美是美,丑就是恶;都认为善是善,不善就是恶。美与恶、善与不善,都是道的表现,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评判和区分它们,而应该以道的精神去包容和理解它们。
善与不善,也是相对的概念。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我们称之为善;做了坏事,我们称之为不善。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都是由我们主观地评判的。在道的精神看来,善与不善,都是道的表现,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评判和区分它们,而应该以道的精神去包容和理解它们。
3.《道德经》第三句话:“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圣人之治,是指圣人治理国家和人民的方法。圣人要虚其心,即让自己的心灵空虚,不受任何偏见和欲望的影响;实其腹,即让自己的肚子充实,不受任何饥饿的痛苦;弱其志,即让自己的志向柔弱,不受任何强制和压迫;强其骨,即让自己的骨头坚强,不受任何疾病和衰老的痛苦。
圣人之治的目的是为了让国家和人民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状态。圣人通过虚心、实腹、弱志、强骨的方法,使自己的心灵、身体、意志、骨骼都处于一种健康、平衡的状态,从而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和人民。
4.《道德经》第四句话:“上善若水。”
水是柔软的,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水是透明的,却能映照出万物的形象;水是流动的,却能适应各种地形;水是清澈的,却能包容各种污垢。水具有无比的包容力和适应力,是道的表现。
上善若水,意味着一个人要像水一样,具有包容力和适应力。一个人要做到像水一样,才能达到道的境界。
5.《道德经》第五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和圣人之所以被称为不仁,是因为他们都不对万物和百姓表现出特别的关爱。天地让万物自然生长、自然死亡,圣人让百姓自由生活、自由选择。天地和圣人的不仁,其实是一种大仁,是一种包容万物、顺应万物的仁。
刍狗,是指古代祭祀时用草编织的狗。刍狗虽然被用来祭祀天地和圣人,但天地和圣人并不特别关爱它们,而是让它们自然生长、自然死亡。天地和圣人的不仁,就像刍狗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