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十二章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的一章,被誉为道家思想的精髓。以下是对老子十二章原文的中文翻译和解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中,老子表达了“道”的无法用言语来描述和了解的观点。他认为,无法通过名字来定义“道”,因为名字所表示的只是表象而非实质。只有通过观察无欲无求的状态,才能窥见到“道”的奥妙。这种超越言语的境界被称为玄,而这种玄远处更加玄妙,是通往众多奥妙的大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一章中,老子谈到了对立的存在和相互关系。他认为,只有因为存在丑恶,我们才认识到美的存在;只有因为存在不善,我们才懂得何为善。他指出,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之间形成了对比。圣人能够顺应这种自然现象,做到无为而治,用无言无教而行事。
不尚贤,使民不贵。不威武,使民不畏。此两者,以为天下式。而胜人者,唯无以服之。故服而后能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可以长久。
在这一章中,老子提到了领导的智慧。他认为,不把贤者吹捧,不展示威武的力量,能够使人民不争相攀附贤者,不畏惧国家的统治。领导者如果能够以身作则,服从道德的原则,自己先服从这个道,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护和信任。在上不怨天,下不责怪百姓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长久的统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在这一章中,老子比喻了“道”的特性。他说道如同一条通往深渊的道路,虽然无法测量其深浅,但却能发现万物的源头。他无法确定道的起源,但他相信道是众多事物的根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在这一章中,老子探讨了天地和圣人的无私和平等的原则。他认为,天地对待万物都是平等的,对待它们如同对待一堆草一样。圣人也应该以同样的态度对待百姓,不将自己凌驾于民众之上。他认为,像一架盛满珍宝的箱子一样蓄积万物,保持虚无而不屈服于外界的变化。过多的言辞只会限制思维,相较之下,守中保持中庸之道更为重要。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在这一章中,老子从另一角度诠释了“道”。他说,谷神可以象征女性的特征,它永恒不灭且具备无限的生命力,被称为玄牝。玄牝之门即为天地的根源,是形成万物的源泉。只要这种源泉依然存在,人们能够借助它而无需费力。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在这一章中,老子强调了“道”与生命力的关系。他说,天空和大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自身不具备生命力,因此它们能够赋予万物以生命。他认为圣人要追随这种道的原则,自我退让而服务于他人,保持谦虚的态度。正因为如此,圣人能够实现个人的追求。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治善能,势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在这一章中,老子将“道”比作水。他说,水具有无私无争的特点,善于滋润万物却不占有或争夺。正因为如此,所以能够达到道的状态。就像水选择低处,心境深邃,与人为善,言行可信,治事能力出众,选择时机恰当一样。正因为不争,所以没有人能指责它的错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在这一章中,老子指出了过度追求和固守所带来的问题。他说,拿着一个盛满的容器继续往里加东西,只会导致溢出。将一个利器磨得过于锋利,只会使其很快损坏。堆满金玉的财富无人能持守。财富和地位带来的骄傲,只会导致未来的厄运。成功后即使退隐,也能沿着天道行事。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在这一章中,老子通过对自然界的描述来阐述理想的统治者和个人品格。他说,一个理想的统治者应该如同怀抱婴儿一般,感受到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丝毫不偏离。只有专心致志地培养气质,才能达到如同婴儿般的纯真。只有让心灵洁净,才能达到没有瑕疵的状态。只有以爱民治国,而不自命聪明才智,才能真正了解民众的需要。只有开放心胸,才能做到柔和包容。只有明了宇宙的规律,才能消除困惑。生养事物,善待它们,生而不占有,为而不依赖,长而不支配,这就是至高无上的玄德。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章中,老子通过车轮、器皿和房屋的比喻说明了存在和无为的关系。他说,车轮有三十个辐条围绕一毂而构成,车轮的存在是为了使用。埏埴(即黏土)才能塑造成器皿,器皿的存在也是为了使用。凿房门和窗户才能建造房屋,房屋的存在是为了使用。正因为存在的价值在于使用而不是实体本身,所以有才被称为有益之物,而没有才是有用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在这一章中,老子批评了人们对于外界刺激的过度追求。他说,五颜六色的事物使人看不清现实,五音六调的声音使人耳鸣,五味美食令人贪婪,过度的纵情驰骋猎物会使人心神失常,追求珍贵的物品会妨碍人的行动。因此,圣人抛却浮华功利的追求,只追求内心的真实需求。
老子十二章是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揭示了宇宙存在与人类行为的原则。通过对老子十二章原文的翻译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思想的智慧与深度。老子强调了追求无为而治,以柔克刚,尊德性而不崇尚权力和物质追求的观念。他倡导了遵循自然规律,顺应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博爱和尊重的原则。这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