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是一部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伟大著作。以下是书中一些经典段落的摘抄,分为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配以小标题。
一、商品的二重性
1. 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这种二重性决定了人们在市场上进行交换时,不仅要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还要关注商品的价值。
2. 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是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交换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平等和自由,但这种平等和自由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
二、货币的本质
3.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它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属性。货币的本质不在于其物质形态,而在于其社会属性,即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4.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交换变得更加便捷,同时也为商品生产者提供了衡量商品价值的统一尺度。货币本身也具有二重性,它既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又是财富的象征。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
5.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将劳动者的劳动转化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其自身价值部分的价值。
6.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改进生产技术等手段,不断提高剩余价值率。
四、资本积累
7.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资本家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实现资本的增值。
8. 资本积累的过程伴随着竞争和危机。竞争促使资本家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但过度竞争会导致生产过剩,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五、资本主义的矛盾
9.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内在的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追求无限度的利润和增长;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剩余价值难以实现充分消费。
10. 资本主义矛盾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痼疾,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
六、资本主义的灭亡
11.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会走向灭亡。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为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制度所取代。
12. 资本主义灭亡的原因在于其内在矛盾的不断激化。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将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走向灭亡。
七、共产主义的展望
13. 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劳动者摆脱了被剥削的地位,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14. 共产主义社会消除了阶级差别,实现了人类全面发展。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不再为生存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资本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规律,为我们认识社会、指导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资本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