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BD)的成因涉及多因素交互作用,目前研究认为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遗传因素
家族史:一级亲属患病风险较常人高4-6倍,遗传度约60-85%。
多基因遗传: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多个风险基因(如CACNA1C、ANK3),涉及离子通道、突触功能等。
神经递质失衡
单胺假说: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系统失调,躁狂期DA/NE升高,抑郁期降低。
谷氨酸/GABA失衡:谷氨酸能亢进可能促发躁狂,GABA抑制不足加剧情绪波动。
脑结构与功能异常
前额叶-边缘系统环路:前额叶(决策调控)与杏仁核(情绪处理)连接异常,导致情绪调节障碍。
神经可塑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减少影响神经元存活与突触可塑性。
内分泌与免疫
HPA轴亢进:皮质醇水平升高,与应激反应和情绪发作相关。
炎症因子:IL-6、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升高,可能通过血脑屏障影响神经功能。
应激与创伤
童年创伤(如虐待、忽视)增加成年后患病风险,可能与表观遗传修饰(如DNA甲基化)相关。
重大生活事件(失业、丧亲)常作为首次发作的诱因。
人格特质
神经质、情绪不稳等特质可能通过影响应激应对方式加剧疾病进程。
物质滥用
酒精、兴奋剂(如可卡因)可诱发躁狂,长期滥用加重病程。
昼夜节律紊乱
睡眠剥夺或光照变化(如跨时区旅行)可能干扰生物钟基因(如CLOCK),触发发作。
基因-环境交互:遗传易感个体在应激下更易发病,表观遗传机制(如miRNA调控)可能介导此过程。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慢性应激通过HPA轴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神经炎症,共同破坏情绪稳态。
I型与II型:I型可能与DA系统异常更相关,II型或与5-HT/NE调节障碍联系更紧密,但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药物:锂盐(调节GSK-3β、神经保护)、丙戊酸(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等通过多靶点起作用。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情绪触发因素,改善应对策略。
双相障碍是遗传、神经生物学、环境等多因素交织的复杂疾病,未来研究需整合多组学数据(如基因组、蛋白质组)及纵向追踪设计,以揭示动态发病机制。患者个体化治疗需综合考虑生物学标记与心理社会因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