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人生启示录》在线阅读(这是作者龚咏雨办的网站)。【人生痛苦治愈网】:治愈人生各种痛苦,含人生感悟、婚姻咨询、分离小三劝退。
《重大人生启示录》——真正改变你一生的书!(摘录)

1.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2.“欲望的规律”: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却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充满幻灭感,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描述有两种含义:一、人的欲望生发的规律显得生命充满无意义感;二、人的欲望实现后的感受的规律。感受只发生在“陌生”阶段,一旦“熟悉”了对象,大脑就不再接受刺激,感受就消失了。

3.我们总是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4.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我们现在这样,“活着”等于“自然生命时间”,在其间被无常,被疾病,被死神奴役,有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还要在沉重的道德压力下始终保持“活着”,这并不是人们的善,反而是恶。人们可真正去同情他们的大不幸?为了尊重生命,我们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死亡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死亡的权利让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让一切生活平等,让生和死平等。人获得最彻底的自由,人不会再被迫为物质生活、为世俗尊严而疲于奔命。每个人以他乐意的方式存在。(国家的公权力应该为“死亡权利”提供支持。)

5.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6.宇宙一切存在,本身是如何得以存在的?——这个问题足以摧垮你的无信仰主义。你不能不对自身以及对这个世界感到震惊。

7.现代文明里的人在成年后余生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干一件事:治愈自己。包括但不限于画画、钓鱼、看足球、打游戏。它们已然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了,而是一种疗愈自己的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治愈,只是止痛药。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宗教,由于他不能真信,因此宗教仅仅是安慰剂,连止痛药都不如。我(龚咏雨)写《重大人生启示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治愈。

《重大人生启示录》如何阅读更多文字?请点击:https://www.anxltklyy.com/rensheng/zhongdarenshengqishilu/149230.html

中国当代诗人生存状态分析

作者:人生智慧网 2025-04-13

中国当下诗人的生存状态呈现出多元、复杂的面貌,既面临传统文学式微的挑战,又在新媒体和全球化浪潮中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以下从不同维度分析这一群体的现状:

1. 经济生存:职业化的困境与突围

  • 体制内诗人:部分诗人依托高校、作协、文化机构等体制岗位获得稳定收入(如教授、研究员),但可能受限于学术考核或创作方向的政治正确性。北岛、西川等学院派诗人通过国际讲学、翻译等方式拓展生存空间。

  • 自由创作者:多数诗人需兼职维持生计,如广告文案、自媒体运营甚至外卖骑手。青年诗人王计兵因送外卖经历创作《赶时间的人》,引发社会对"打工人诗人"的关注。

  • 商业化尝试:部分诗人跨界参与品牌联名、艺术展览,如翟永明经营"白夜"酒吧打造文化空间;人工智能诗人"微软小冰"出版诗集引发伦理争议。

2. 创作生态:从纸质到屏幕的迁徙

  • 社交媒体重构诗歌形态:微博、微信公号催生"截句体"(如蒋一谈),抖音短视频让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获得亿级传播,但也导致"碎片化写作"争议。

  • 地下诗刊的数字化转型:《今天》《橡皮》等先锋刊物转向线上,Z世代诗人通过B站、LOFTER用二次元视觉化表达解构传统诗意。

  • AI写作的冲击:GPT-4能模仿海子风格生成诗句,引发关于创作主体性的讨论,诗人李元胜开发"诗歌生成器"探索人机协作可能。

3. 精神困境:在解构中重建意义

  • 城市化与乡愁书写:打工诗人许立志(已故)的《流水线上的雕塑》揭示工业文明下的个体异化,"小镇诗人"现象反映城乡裂变中的身份焦虑。

  • 后现代语境的价值迷茫:伊沙《车过黄河》式的解构传统面临失效,年轻诗人转向赛博朋克、元宇宙等新意象寻找精神锚点。

  • 公共知识分子角色弱化:相比1980年代"朦胧诗"的社会介入,当下诗人更多退守私人化写作,部分转向生态诗歌(如于坚《哀滇池》)回应现实。

4. 代际更迭与群体分化

  • 50/60后:北岛、杨炼等流散诗人通过诺奖候选身份维持国际影响力,国内诗人多进入作协体系成为"文学活动家"。

  • 70/80后:胡弦、张执浩等尝试融合古典与现代,部分转向儿童诗教市场开发文创产品。

  • 90/00后:"饭圈化"趋势显现,年轻诗人通过签售会、直播打赏构建粉丝经济,如隔花人《星期六晚我们去散步吧》登顶畅销榜。

5. 地域性差异与民间力量

  • 地方诗歌版图:云南"昭通诗人群体"(雷平阳)、甘肃"诗歌八骏"等现象凸显地域文化自觉,地方政府将诗人作为文化名片打造。

  • 民间诗会复兴:北京"磨铁读诗会"、成都"白夜诗会"形成跨界交流网络,大理、景德镇等"文艺飞地"聚集流浪诗人。

  • 诗歌疗愈新场景:医院、监狱开始引入诗歌工作坊,"临终关怀诗人"蓝蓝等探索诗歌的社会服务功能。

结语:在解构与重构之间

当代中国诗人正经历从"文化英雄"到"专业创作者"的身份转变,在算法统治的注意力经济中,诗歌既面临沦为文化装饰品的风险,也获得前所未有的传播势能。当ChatGPT能写出合格律诗时,或许真正的突围在于:如何让诗歌重新成为照见时代精神困境的镜子,而非流量游戏中的文化快消品。

本文地址:https://www.anxltklyy.com/index.php?c=show&id=195849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