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故去彼取此。离彼近此。利之有甚于彼;有甚于此。欲其信,以同于彼。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虚(xu)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常无名。朴(pu)虽小,而众人弗之敢致也。又好之。今夫!知止其所未止,谓天地之至道。
无疵。因为失道而后德,因为失德而后仁,因为失仁而后义,因为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识而不抬(tai),其状若谷;抬之而不害,其状若辱;辱之而不伤,其状若谷。谷,衆人之所以正也;辱,衆人之所以邪也。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 患。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一直以来都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全文共有《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表达了老子对人生观、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作为一部极具智慧和内涵的经典之作,《道德经》的全文下载无疑是广大读者寻找智慧源头的好去处。
《道德经》的开篇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几个简单的字眼中,老子展示了自己对宇宙的思考。他认为,宇宙中的道不可言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和定义,因为语言只是表面的符号,无法完全体现事物的真实本质。他提出了返璞归真的观点,主张人们应该放下欲望、追求无为,回到本真的自然状态。
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道与德的互动关系。他认为,道是无所不在的,是一切事物的根源,而德则是内在的品质和行为准则。只有通过德的实践,人们才能与道融合、和谐共生。老子强调,德不仅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社会,只有以无为为原则,逐渐培养德性,才能实现和谐共生的理想社会。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虚与实之间的关系。他提出“虚其心,实其腹”的观点,主张在物质追求和现实应对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衡。他认为,过度的追求和攀比会导致内心的空虚和浮躁,只有放下身外的欲望,真正满足于本真的自我,才能拥有丰盈的生命。
最后,《道德经》强调了“知常守素”的哲学智慧。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抵制浮躁的改变和盲目的追求,而是要坚守常态和本真。只有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守住内心的坚守,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安稳和平静。
总之,《道德经》是一部蕴含着深刻智慧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道、德、虚实、常态等哲学概念的阐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和谐和平衡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希望寻找智慧的源头,不妨点击下载老子道德经全文,探索这部千年智慧之书带给你的启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