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房断供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决定,因为它不仅会导致个人信用严重受损,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经济上的进一步损失。是否选择断供,需综合评估以下因素:
负资产(资不抵债)
当房价跌幅 > 首付比例时,房产价值可能低于剩余贷款余额。例如,首付30%(房价100万,贷款70万),若房价跌至60万,此时即使卖掉房产,仍需偿还银行70万 - 60万 = 10万差额。
但资不抵债不等于必须断供:若仍有还款能力,建议继续履约,避免扩大损失。
持续还款能力丧失
若因失业、收入锐减等原因无法支付月供,且预计短期内无法恢复,断供可能是被迫选择。
信用破产
断供记录将被纳入征信系统,未来5-10年难以申请贷款、信用卡,甚至影响就业或租房。
法律风险
银行可能起诉,法院判决后房产被拍卖(通常低于市场价20-30%),且需补足拍卖价与贷款余额的差额。
经济损失扩大
断供后仍需承担诉讼费、罚息、房产拍卖价差等额外成本。
与银行协商
申请延期还款、降低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纾困方案。
转售房产
即使亏损,自行出售通常比法拍价格更高,可减少损失。
出租房产
用租金补贴月供,缓解短期压力。
债务重组
通过其他资产或贷款置换房贷,避免断供。
自住房:优先保住居住权,除非完全无力还款且无替代方案。
投资房:若未来房价预期持续下跌,且持有成本(月供+税费)远超潜在收益,可考虑及时止损,但需权衡法律和信用风险。
房价下跌本身不构成断供理由,关键看是否失去还款能力且无其他止损手段。理性做法是:
评估自身财务韧性(储蓄、收入稳定性);
测算房产持有成本与未来价值预期;
优先寻求协商或转售,断供应作为最后选项。
建议咨询律师或财务顾问,制定个性化应对方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