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规定是在我小学时代被广泛采纳的,俨然已经演变成一种共识。当我回想起那段时光,感触颇深。五六年级的夏天,班级里的课外读书小组将我们带到了一所小小的城市图书馆,开展为期十五天的“田野调查”。印象最深刻的是带我和另外些同学一起的那位调查老师。
她终年浸淫在书海中,看似瘦弱,眼神却透露出超乎寻常的智慧。她保持着自己特有的“言默戒”,偶尔只在关键的时候启用“言言戒”。那是我们见过的最有意思的自由人。
太多次的老师们在我们面前大放厥词,抖着语言的力量千方百计地向我们灌输着知识。而她,只要夜晚之后迅缩呼吸带来的片刻身体半闪,就可以准确地让我们读懂她苦思冥想时的“回响”,让我们理解她目光中所包含的知识秘密。
那是什么样的功力,我至今难以想象。我认为没有它是一种人性的修养,需要悟性和智慧的结合,两者不可偏倚或单凭其一。
“言默戒”在我心中变成了一首无言的诗,一首无韵的词,有一种默默静音中的响动,让我感悟到生活的厚重,以及对于知识的尊重和崇拜。
而生活也仿佛是一曲乐章,它的旋律在默默无声中迅速流淌。当我们理解了千百次的音轨后,我们可以无需借助嘴巴用言辞诗意再度去赞美它。我们静静地倾听和感受,静静地使自己感到充实,不必言语添油加醋。
但是悲喜痛快,该言欢笑时我们可以欢笑,该倾诉内心的苦楚和痛苦时我们可以诉说自己的情感,这亦是人之常情。在这种时候,我们可以打破“言默戒”,因为心灵需要舒展、表达和宣泄,语言是一个最直接的方式。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沉默和言辞之间是啮合着和呼应着的,正如炎热的夏季需要一阵凉风的吹拂。
这“言默戒”是教育者带给我们的无声教材。教育是最需要耐心的艺术,而“言默戒”正是它的基本要素。它以学生眼中深邃的目光为媒介,建构起师生之间的默契和默默沉思的联结。为他们确立了一种共识:不只是刻意的语言文字的沟通才是有效的符号,沉默和委婉的方式也能传达清晰而传神的意义。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中,我和许多同学们都因为学会了“言默戒”而受益良多。我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沉思,学会了预测老师引领我们思考的方式。当我们开始懂得用心感受,用耳朵吸收,用思想参悟,如同泥金捏塑奇奥的过程,师生之间便弥漫着一种愉悦的氛围。
在斯大林在地上走过时,随场鸟儿应声而鸣地齐声拍翅,如同向人们展示了它们鲜活的自由魂灵。而那一刻,我明白了艺术家和普通人之间的区别,并知道了深藏的涵义不仅仅存在于言语之中,而是需要通过沉默去体会。
沉默是智慧的呵护者,是灵魂深处的倾诉者,是思想的引领者。它给予我们内心的和谐,让我们做一位优雅的倾听者,也让我们成为灵魂的律动者。
所谓的“言默戒”,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严谨约束,更是一种内心的修炼。在社会中,随着各种媒体的泛滥,信息的爆炸,人们的言辞表达日益丰富多样,而内心的安宁与思考却显得日益匮乏。
我们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一份喧嚣中的静谧与纯粹,去重拾沉默的美好。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沟通,更是为了更好地感悟和审视。
言默戒也是对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尊重,一种表达的尊重,是指敬他人的需求具有特殊意义。犹如“以静制动”,一种情感和心的奇特转换方式。
通过默默地倾听,我们可以了解到他自己的想法,发现他交流的那段错误,看到他的优点和成就,让被他伤害的人变得安静,放飞自己的情感。
也就是通过在交往中的沉默,你让对方感到关爱和尊重。因为交往是一种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如果对方对自己的感觉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注意,必然会感到不安,而好的沉默可以让他们感到关怀。
言默戒更是一种文明的表达方式,一种传统的背诵,一种高尚的道德素养。言默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沉默,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
在选择沉默时,不必过于担心失去自我发言的权利,更应该深思熟虑。它要求我们克制自己的语言行为,同时让自己能够更好地体察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声,提高我们的智慧,文化修养。
言默戒,不仅仅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引领。它提醒我们在言辞间保持一份清晰,保持对语言的尊重和敬畏。
默默地观察,默默地思考,默默地感悟,而后带上我们的言辞,在“言默”与“静默”之间找到平衡,我们将成为一个优雅而有深度的交流者。
这个世界,需要言语的呼唤,也需要沉默的陪伴。在言默戒的范式中,让我们品味和体验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热门文章